当前位置: 首页 > 保健版 > 心灵空间 > 心理健康
编号:10641149
来自心灵的杀戮——关注大学生自杀现象
http://www.100md.com 2003年8月4日 《中国医药报》 2003.08.04
     6月29日,深圳大学中文系一年级女生小许用跳楼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几天之后,该校建筑系即将毕业的男生小张在凌晨跳楼自杀(《南方都市报》7月11日)。在不到一周的时间里,一所大学中就有两名大学生自杀身亡,不能不引人深思。

    大学生,天之骄子,头顶着无数绚丽的光环,在国人眼里,于千军万马中闯过高考“独木桥”而进入“象牙塔”的他们,过的应该是“少年不识愁滋味”的快乐生活。但是……

    ◆数字与事实

    让我们来看看这样一串数字:据卫生部统计,自杀是15~34岁人群的第一死因,占相应人群死亡总数的19%;我国高校则每1万人平均有2人自杀。

    国家教委对全国12.6万大学生的抽样调查报告表明,中国大学生的心理疾病患病率为20.33%,这不仅严重影响他们的学业,也是导致自杀的主要原因。
, 百拇医药
    据北京16所高校统计,293位因精神疾病休学退学者,分别占总休学、退学人数的37.9%和64.4%。

    南京4所高校1万多名大学生精神卫生调查结果显示,约有1/4的人有心理问题,有11.7%的学生患有程度不同的心理疾病,不少人有过自杀念头。

    武汉地区有高等学校36所,在校学生40万人,今年开学不到3个月就发生12起自杀事件,10人死亡。

    去辏本┦?所著名大学在开学仅一个多月的时间内,就各发生一起大学生自杀事件。

    广东的高校,近几年来也接连发生大学生跳楼、上吊、跳塔等自杀事件。

    比数字更加触目惊心的事实是:

    2001年3月19日,深圳职业技术学院建工系学生赵××因失恋跳楼身亡。
, 百拇医药
    2001年6月15日,广东省交通学院学生邓××因遭受自己认为无法承受的打击,跳楼身亡。

    2001年7月10日,广州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系学生黎×在家中自杀身亡,生前家庭压力和学习压力很大。

    2001年9月17日凌晨,广州市仲恺农业技术学院环境工程系一名刚入校两天的新生黄××无法适应新环境,多次表示不习惯宿舍生活,连续失眠两天后跳楼身亡。

    2001年10月9日约凌晨1时,广州某高校99级化学系学生石×不顾同学和女友的劝阻,从海印桥上纵身投江结束了年轻的生命,遇难的还有另外一位救他的大学生。经调查,石×先后谈了3个女朋友都不顺利,加上父亲下岗,觉得自己学习成绩不好,对不起家里人。

    2001年12月31日上午,华南理工大学电力系二年级研究生贺××坠楼身亡。据其同学反映,贺可能是因为成绩原因心理压力过大所致。据了解,该校研究生的每门课要根据成绩排名,排在最后的给予黄牌,累计3个黄牌换一个红牌,得红牌的学生毕业难度较大。
, http://www.100md.com
    2002年1月16日,暨南大学学生黄××在家中跳楼自杀,尸检时发现其手上还留有割脉自杀后缝针的痕迹,据了解,其自杀原因可能与考试压力过大有关。

    2002年3月,教授之子黄毅从自家的楼上跳下,结束了自己年轻的生命。黄毅留有一份100字左右的遗书,大致内容是:学习负担太重,实在承受不了压力,不想活了……

    一桩桩血的事实,裾胍话阍颐堑男睦铩U庑├醋韵笱浪诘奶熘咀樱?br>生命中到底有什么不能承受之重?

    ◆自杀探因

    大学生自杀,有的是由于婚恋受挫,有的是由于学习失败,有的是由于人际关系紧张,还有的是由于家庭不幸,等等。但归根结底,是他们的心理素质太差,心理健康水平太低。其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首先,是学校教育的问题。这里所说的学校不仅仅指的是大学,还包括中小学,甚至幼儿园。对自杀的大学生的追踪调查表明,在中学时代甚至在小学、幼儿园时代,不少人就表现出有人格缺陷,虽然他们学习成绩不错,智力不差。如有的人在中学时代就有自杀的企图或者有自杀行为;有的人异常敏感多疑;有的人在小学时代就曾经写过遗书;有的在幼儿园时代就曾讲过,“老师,让火车轧死我吧!”足见,大学生自杀并不是偶然现象,是不良的心理素质恶性发展的必然结果。然而,我们的中小学、幼儿园非常重视学生、幼儿的智力培养,却长期忽视其人格培养和心理健康,认为“学习好”、“挺聪明”就是一切都好。
, http://www.100md.com
    其次,是家庭教育的失误。家庭教育对人的心理健康极为重要,从家庭系统论的观点看,家庭中任何成员心理上出了问题,说明整个家庭系统出了问题。每个父母都非常爱自己的孩子,但是对自杀的大学生的父母的调查表明,不少父母对孩子爱的太过分。研究自杀的学者,美国心理学家施奈德曼认为,好心的父母给孩子的爱太多、太过分了,不管孩子的需要是否合理,提出来就满足,其结果往往适得其反。如果人以自我为中心,压力就会变得很大,人也容易在急剧变化的时代中迷失,造成更大的身心伤害。而以自我为中心,正是现在家庭教育失败造成的孩子的通病,这导致不少大学生经不起“挫折”,也不去积极改善本人的心理状况。心理的幼稚在大学阶段往往会体现出来,挫折、失落、没有方向、自闭或放纵,发展需求的异化很可能造成对存在需求的否定,最极端的就是自杀。

    再次,社会也有责任。舆论对于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认识是非常缺乏理性的。刘海洋泼熊事件发生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受到人们的关注,心理学专家也应邀为人们解疑答惑。针对有些专家指出的某些大学生心理问题存在比率可能高达50%的论断,竟然有人撰文要求“‘专家’要慎言”,认为“专家”的论断如成立,那么一半以上的大学生就都成了潜在的“危险人物”。并称将这一结论加在一个群体之上,未免失于轻率——不但会招致不应有的道义上的同情,法律上的网开一面,而且会使一些人放弃自我修养的努力,将道德品质上的缺陷归之于有“病”,漠视自己的社会责任,将危害社会的行为推诿为“病”的突然发作,淡化道德自律与遵纪守法观念,放纵到一有“心理疾病”就肆意妄为,有悖于“以德治国”和“以法治国”。(《中国青年报》2002年5月10日)这一切的存在,使得我们在大学生自杀以及大学生心理问题的认识上走了许多不必要的弯路。
, 百拇医药
    ◆呼唤危机干预

    但是,大学生自杀事件的日益频发,最终与危机干预的缺失密不可分。

    随着城市化、工业化进程的加快,社会竞争机制的引入,大学生在伦理道德、价值观念、行为方式、人际关系、就业求职等领域的冲突和压力加大,心理受挫的几率增高,心理障碍者日益增多,自杀的隐患将更大。然而,中国没有强大的反对自杀的宗教或法律禁令,也缺乏从事心理咨询的专业人才,这是造成我国自杀率相对较高的原因之一。

    发达国家中,每百万人中就有500人从事心理学的研究工作,而在我国,每百万人中仅有3~5人从事这方面的研究,由心理学研究转为专门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学者更是少而又少。尽管现在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开设心理咨询中心,但认为进行心理咨询就意味着暴露隐私的传统想法,在很大程度上阻止了一部分有精神障碍甚至有自杀倾向的大学生向心理医生吐露心扉。

    一个年轻的生命选择了死亡,这是一个家庭的崩溃,一个高学历青年的轻生,是社会投入的巨大损失。为了中国的未来,有必要关注大学生自杀,这是一项必须由全社会参与的系统工程!

    第一军医大学 梁剑芳, http://www.100md.com(梁剑芳 )